Git Product home page Git Product logo

actioninsight's Introduction

项目背景

background.md

协作

成员

段义波 组长,决策和引导
张弘
升升
宋明迅

原则

契约精神,
开会准时出现,不能参加,请提前请假。
保证个人输出。
个人进度输出模板 code/progress.md
会议纪要 code/meeting-note.md
工具使用 docs/tool-guide.md

项目计划

5wd3 完成信息搜集,进入分析阶段
6wd6 (190119) 19:42 前提交项目 demo/最终幻灯,报名路演,届时将发出 7w 具体路演安排
7w 路演,全体同学将依据「选题」「分析」「展示」三个维度为项目打分。

项目进度

报告结构

code/report.md
code/keynote.md

资料

https://m.openmindclub.com/stu/IA003/discussion/e629f9ff-4b40-42d9-8c5b-89cb5154d896

zotero仓库 https://www.zotero.org/groups/2272211/creativityhub
坚果云资料 https://www.jianguoyun.com/p/DR7ZLDQQ09GfBxjT_pcB

其他资源
雪莹的教育学仓库 serena333/OnlineEduToolkit#2 (comment)
战略仓库 https://github.com/ViolaChen/corporate-strategic
VR仓库 https://github.com/kiaorahao/IA003BP
懒人投资 https://github.com/bchen4/bench_investment

参考资料
BP答疑 https://zoom.us/recording/play/bdeeRyAmvAPcKzK2i3KkYqplycWXH7j3KM89L5GIuaKGuhxbSVg6yMG5nGNiakfu?autoplay=true 你写论文时发现了哪些神网站? - 周不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31336/answer/71654690

changelog

20190107 立项
20190117 初稿

actioninsight's People

Contributors

dybwall1234 avatar glamourbunny avatar zhchxin avatar

Stargazers

 avatar  avatar 林唯楚 avatar Miaosheng avatar 龙唯一@nat avatar songmingxun avatar KaranoTsingYu (庄清瑜) avatar  avatar

Watchers

James Cloos avatar  avatar  avatar

actioninsight's Issues

5wd2(190108)institution search

5wd2(190108)institution search

5w-6w大作业关于行动科学的机构查询
采用倒序记录,最新的查询放在最前面,便于查看最新进展。

5wd2-190108
5wd2(190108)

18.5wd2(190108-15:56)汇总的学术机构
1.Donald A.Schon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2.Chris Argris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美国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USA

3.Davydd J. Greenwood
康奈尔大学
辛辛那提大学
西新墨西哥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挪威科技大学
科兹明斯基大学
工作研究所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印第安纳大学

4.Watzlawick,Paul,et al变化:问题形成原则和问题解决。1974年。
心理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

5.John Dewey

芝加哥大学
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哥伦比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大学

17.探索Donald A.Schon 的影响者John Dewey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search?iq=Composite(AA.AuN%3D%3D'john%20dewey')&q=john%20dewey&filters=&from=0&sort=0

约翰杜威
芝加哥大学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约翰杜威(/duːi/; 1859年10月20日 - 1952年6月1日)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在教育和社会改革方面具有影响力。杜威是与实用主义哲学相关的主要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功能心理学的父亲之一。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调查回顾”将杜威列为20世纪被引用率最高的第93位心理学家。作为一位着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也是进步教育和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言人。尽管杜威以其关于教育的出版物而闻名,但他还撰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美学,艺术,逻辑,社会理论和道德。他是20世纪的主要教育改革者。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574 文件
106,107 CITATIONS *

合着者
Charles S Peirce
梅尔文L.罗杰斯
拉里A.希克曼
理查德舒斯特曼
JoëlleZask
马丁苏尔
乔安博伊斯顿
菲利普·迪恩
Thomas M. Alexander
JürgenOelkers
菲利普杰克逊
Rebekka Horlacher
StéphaneMadedelrie
西德尼胡克
让皮亚杰
威廉詹姆斯
伊恩夏皮罗
黛布拉莫里斯
帕特里夏·贝辛格
埃马纽埃尔雷诺

共同作者的附属机构
芝加哥大学
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分校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哥伦比亚大学
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大学

16.探索保罗·瓦兹拉威克的合作者Richard Fisch

理查德菲施
心理研究所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Richard Fisch(1926-2011)是一位美国精神病学家,因其在短暂治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Dick Fisch毕业于科尔比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学院学习了一年,然后进入纽约医学院,并于1954年毕业.Fisch博士在布鲁克戴尔大学医院医学院Sheppard Pratt Health System完成了精神科住院医师1958年进入中心。在Sheppard Pratt期间,他深受Harry Stack Sullivan的人际行为理论的影响,并与Don D. Jackson进行了第一次间接接触,后来他将他带到加州Palo Alto的心理研究所(MRI)。 。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8 文件

15.探索保罗·瓦兹拉威克的合作者John H. Weakland
心理研究所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John H. Weakland(1919年1月8日至1995年7月18日)是短暂和家庭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去世时,他是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心理研究所(MRI)的高级研究员,MRI着名的短暂治疗中心的联合主任,以及精神病学系的名誉临床副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行为科学。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42 文件
6210 CITATIONS *

14.探索阳老师豆列推荐的另一本书《改变》
Watzlawick,Paul,et al。变化:问题形成原则和问题解决。1974年。

保罗·瓦兹拉威克
心理研究所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Paul Watzlawick(1921年7月25日 - 2007年3月31日)是奥地利裔美国家庭治疗师,心理学家,传播理论家和哲学家。他是传播理论和激进建构主义的理论家,他在家庭治疗和一般心理治疗领域发表了评论。Watzlawick认为人们在试图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时会创造自己的痛苦。他是精神研究所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生活和工作。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37 文件
10,176 CITATIONS *
Paul Watzlawick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2285432543

[书] 改变:问题形成原则和问题解决
1974年4月17日 保罗·瓦兹拉威克John H. Weakland理查德菲施
三位着名的美国治疗师详细介绍了他们促进人类变革和处理相关心理问题的理论和策略。
2172 CITATIONS *
相关出版物

13.Davydd J. Greenwood与Morten Levin二人合作的文献,
共24篇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search?iq=And(Ty%3D'0'%2CComposite(AA.AuId%3D2105649869))&q=papers%20by%20morten%20levin&filters=Composite(AA.AuId%3D2121094632)%2CComposite(AA.AuId%3D2105649869)&from=0&sort=0

排在前几位的与Action Research有关。
[book]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2007
Davydd Greenwood
Morten Levin
Fields of study:
 
political scie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on research
Citations (1,115) *
Share

Cite

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 social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2000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ume 29
issue 2
pp 435-
Davydd J. Greenwood
Morten Levin
What Is Action Research? Introduction: Action Research, Diversity, and Democracy A History of Action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Cases From Practice: The Stories of Stongfjorden, Mondragon, and Programs for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Systems at Cornell University Science,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in Action Research An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for Action Research Scientific Method and Action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echniques, Work Form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in Action Research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Action Research: The Dialectics of Loc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The Friendly Outsider: From AR as a Research Strategy to the Skills Needed to Become an Action Researcher Varieties of Action Research Praxis: Liberating Human Potential Pragmatic Action Research Power, Liberation, Adult Education, Feminism, and Social Reform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Rapid Rural Appraisal,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and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nalysis Human Inquiry, Collaborative Inquiry, Cooperative Inquiry, Action Inquiry, Self-reflective Inquiry, and Mapping the Varieties of Action Research Action Scienc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Educating Action Researchers Action Research,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Fields of study:
 
social science
social research
political science
pedagogy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6 others
Citations (1,622) *
Source
Share

Cite

Action research, science, and the co-opt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1998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volume 4
issue 2
pp 237-261
Davydd J. Greenwood (
Cornell University
)
Morten Levin (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is paper centers on our argument that action research (AR) produces “better” research than orthodox social research but that AR is marginalized in “Northern” universities because it connects social research to social reform. The key viewpoints informing our work are easily stated but elaborate arguments are required to justify them. We argue that AR is the most credible and methodologically coherent way to create and apply reliable knowledge in social research. Existing power structures prefer orthodox social research, not because it produces better research but because it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existing social arrangements. The demand for social distance and objectification separates the researcher from the subject and prevents social research from becoming an instrument of social change. The dominance of these frameworks in university environments reveals that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o being centers of lear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plicating existing social arrangements (Noam Chomsky et al...
Fields of study:
 
sociology
socioeconomics
social science
social relation
social psychology
+7 others
Citations (30) *
Source
Share

Cite

但从引用量发现,Action Research 这个细分领域研究的人并不多。

12.探索Davydd J. Greenwood排在第一位的合作者
Morten Levin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2105649869

探索Chris Argris Donald A Schon的合作者,点击排在第二位的Davydd J. Greenwood

Davydd J. Greenwood
康奈尔大学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Davydd Greenwood(生于1942年)是Goldwin Smith人类学教授,康奈尔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作为已知的行动研究员,格林伍德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进行了研究,在那里他分析了蒙德拉贡公司,赋权和合作社现象。他目前专注于企业文化时代的大学理念的未来。
网站:en.wikipedia.org bing.com,共发表96篇文献,获得11182次引用。
这三位作者合作的书,是1995年出版的组织学习II。

[book]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1995
Davydd J. Greenwood
Chris Argyris
Donald A. Schon
Fields of study:
 
theory x and theory y
political scie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earning sciences
knowledge management
 
+2 others
Citations (6,026) *
Source
Share

Cite


[book]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2007
Davydd Greenwood
Morten Levin
Fields of study:
 
political scie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on research
Citations (1,115) *
Share

Cite

Davydd J. Greenwood的合作者,排在第一位的是Morten Levin ,Chris Argris和 Donald A. Schon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Co-authors
Morten Levin
Chris Argyris
Donald A. Schön
Mary Brydon-Miller
Patricia Maguire
William Foote Whyte
Ira Harkavy
Susan Wright
Dariusz Jemielniak
Olav Eikeland
Bob Dick
José Luis González Santos
Kai A. Schafft
Fred Luthans
John Van Maanen
Edgar H. Schein
Ivana Milosevic
Beth A. Bechky
Carla Shafer
Rebecca Boden

Davydd J. Greenwood的合作机构不仅包括美国机构,还有欧洲机构,
Co-author Affili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Western New Mexico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zminski University
Work Research Institute
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Indiana University
共同作者的附属机构
康奈尔大学
辛辛那提大学
西新墨西哥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挪威科技大学
科兹明斯基大学
工作研究所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Indiana大学

Davydd J. Greenwood
康奈尔大学
取消关注
要求
关于: Davydd Greenwood(生于1942年)是Goldwin Smith人类学教授,康奈尔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作为已知的行动研究员,格林伍德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进行了研究,在那里他分析了蒙德拉贡公司,赋权和合作社现象。他目前专注于企业文化时代的大学理念的未来。

探索 Donald A Schon的合作者,点击排在第一位的Chris Argris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129236817
也是哈佛大学
关于: 
Chris Argyris(1923年7月16日 - 2013年11月16日)是美国商业理论家,哈佛商学院名誉教授,并在Monitor Group担任“**领袖”。Argyris紧挨着Richard Beckhard,Edgar Schein和Warren Bennis,他们是组织发展的联合创始人,以学习型组织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181文件,共53645被引用量
起合作者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 Donald A.Schon
Co-authors
Donald A. Schön
Davydd J. Greenwood
Mary Crossan
Mark Easterby-Smith
Marjorie A. Lyles
Robert P. Vecchio
E. M. Beck
Clayton P. Alderfer
Paul S. Goodman
Barry M Staw
Lance B Kurke
William James Haga
Roger Harrison
Gerald Gordon
Ian Smith
Marion McCollom
Edward R. Shapiro
Jonathon Gillette
Guy B. Adams
A. Wesley Carr

合作的学术机构
Co-author Affili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Graduate School USA

探索 Donald A.Schon的合作者,有20位
Co-authors
Chris Argyris
Davydd J. Greenwood
Martin Rein
Glenn Wiggins
John Bennett
Marvin C. Alkin
Carol H. Weiss
Evert Vedung
Fred Carden
John Mayne
Osvaldo Feinstein
Juan Andrés Ligero Lasa
Giandomenico Majone
Xavier Ballart
Robert Picciotto
Gerald Gordon
Roy I. Miller
William D. Drake
Louis L. Bucciarelli
William Foote Whyte

Co-author Affiliation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合作者的机构如上
研究主题包括
Research Topics
Pedagogy
Knowledge management
Psycholog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eflective practice
Conversation
Rationality
Design thinking
Metadesign
Reflective writing
Political science
Double loop lear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Sociology
Learning sciences
Theory X and Theory 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
Medical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发表的期刊如下
Published In Journals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Design Studies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Curriculum Inquiry
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Science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Planning Theor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Sociology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search?iq=And(Ty%3D'0'%2CJoin(RId%2CComposite(AA.AuId%3D2072649982)))&q=papers%20citing%20papers%20by%20donald%20a%20schon&filters=&from=8&sort=3
点击79,214旁边的引用按钮

选择
根据引用量多少排列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search?iq=And(Ty%3D'0'%2CJoin(RId%2CComposite(AA.AuId%3D2072649982)))&q=papers%20citing%20papers%20by%20donald%20a%20schon&filters=&from=0&sort=3

引用量排在首页的前6篇文献,引用量在10,000以上,最高的一篇引用量在15,884
,有PDF下载链接。

思考:将引用舍恩的文献,按引用量排列,能否生成一个知识图谱,应该可以看出一些学科变化。

7.在舍恩的页面里继续挖掘。
右侧有舍恩的合作者列表
还有合作机构列表。
还有研究主题
发表期刊名称等。

6点击最右边的作者,就是反映的实践者作者。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2072649982

右边有关注,点击。
显示发表61篇文献(书也应在其中),获得79,214引用。
这是一个大牛。

5.更换微软学术,查询Donald A.Schon,212个结果,要找的应该就在其中。

排在前面的就是阳老师豆列里推荐的几本代表作。

4.5wd2-190108向前查询,先看一本书,《反映的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作者是Donald A.Schon (1931-1997)
反映的实践者

Donald A.Schon 毕业于哈佛大学,任教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MIT都市研究与规划学院
,专注于研究杜威哲学**,致力于如何帮助教育者教导专业工作者胜任于实践工作。
建立了行动中反映的学习理论和反映思考的方法。

反映的实践者概念,蕴含着理解信奉的理论以及事情在真实生活是如何发生的这两者之间差异性的理念。
代表作
超越稳定状态Beyond the Stable State
反映的实践者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教育反映的实践者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反映回观 The Reflective Turn

从段义波和老阳的共同人物开始,Chris Argyris。
发现了
5wd1(190107)的三个启发点
3.升升在小组会议结束后,在微信群里讨论,提出的沿着阳老师的这个方向,作为出发点,向前探索。
行动科学入门书单:行动科学演化到今天,U型理论、第五项修炼的名气远远大于行动科学。但我一直对后两者不太感冒。如果想深入学习行动科学,还得回到源头,推荐《改变》、《组织学习》与《反映的实践者》三本书,附带夏林清老师的《斗室星空》,豆列收藏请参考:http://t.cn/Rt6NlAQ
2.舟舟在小组5wd1(190107)zoom会议提出的,学术机构与学者通常连在一起,要带着问题向回找,回ch02,搜寻学术大牛,还有阳老师之前的积累,本期同学的研究等,都可以帮助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更深入内化。
1.段义波之前的查询(见幕布链接 https://mubu.com/doc/17UWpyIa2o
重要学者
Chris Argyris
john dewey
Kurt Lewin
班杜拉
Étienne Wenger
虽然不多,但很关键。
另一个是关于研究主题的分类
action research
practice_theory
习惯
目标
自我损耗
自我效能

5wd1-190107
从《行动科学》开始的探索
1、豆瓣查询,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583939/

添加收藏:我读过这本书
给个评价吧?(可选)      力荐
缩起 ▲
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我的标签:

社会学   思维   人生   历史   自我完善   整理   王笛   改变工作习惯,提高效率   习惯   自我成长   险中求胜   成都   改变  习惯的力量   迈克尔•刘易斯   生活态度   我想读这本书   何伟   街头文化   社会史  


常用标签:

行动科学   心理学   方法论   思维   行动研究   社会学   自我管理   阿吉里斯   心理   开智正典  

2、在google中查询 Chris Argyris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Chris+Argyris&oq=Chris+Argyris&aqs=chrome..69i57j69i60j69i61j69i59l2j0.8587j0j8&sourceid=chrome&ie=UTF-8

3、跟随google的查询结果,发现action science 网站,列有Chris Argyris的历年作品。

Chris Argyris, Bibliography of Works
2000
Flawed Advice and the Management Trap: How Managers Can Know When They're Getting Good Advice and When They're Not.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Concis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Editors: Cooper, Cary L. & Argyris, Chris)

An interview with Chris Argyris. Strategy and business, 10(1), 87-91, 93-96.

1997
Learning and teach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1(1), 9-27.

199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ongman. (Schon, D.)

Unrecognized defenses of scholars: Impact on theory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Science, 7(1), 79-87.

Actionable knowledge: Design causality in the service of consequential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Science, 32(4), 390-408.

Actionable knowledge: Intent versus actu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Science, 32(4), 441-445.

1994
Good communication that blocks learn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4), 77-85.

Initiating change that persevere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4(3), 343-355.

Implementing new knowledge: The cas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8(3), 83-105. (Kaplan, R. S.)

A dialogue with professors Lindblom and Argyri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4(3), 357-366. (Lindblom, E.)

1993
Knowledge for action: A guide to overcoming barrier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Education for leading-learning.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1(3), 5-17.

On the nature of actionable knowledge. Psychologist, 6(1), 29-32.

1992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s. 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15(2), 26-28.

1991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9(3), 99-109.

1990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s: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edham, MA: Allyn & Bacon.

Managers, workers, and organizations. Society, 27(6), 5-48.

The dilemma of implementing controls: The case of manageri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5(6), 503-511.

Inappropriate defenses against the monitoring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ractic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6(3), 299-312.

Two conceptions of causality: The case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behavior. Working pap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MIT, Cambridge, MA. (Schon, D. A.)

1989
The discipline of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defensive routines. In R. Mansfield (Ed.), Frontiers of management (pp. 8-20). London: Routledge Press.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 experience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8(2), 5-15.

A review of Kurt Lewin's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 and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96-98.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action science compared.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2(5), 612-623. (Schon, D. A.)

1988
Problems in producing usable knowledge for implementing liberating alternatives. In D. E. Bell, H. Raiffa, & A. Tversky (Eds.), Decision making: Descriptive, normative, and prescriptive interactions (pp.540-561).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afting a theory of practice: The case of organizational paradoxes. In R. E. Quinn & K. S. Cameron (Eds.), Paradox and transform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hange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p. 255-278). Cambridge, MA: Ballinger Publishing Co.

Reciprocal integrity: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encourage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tegrity. In S. Srivastva (Ed.), Executive integrity: The search for high human values in managerial behavior (pp. 197-22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on, D. A.)

1987
Review essay: First- and second-order errors in managing strategic change: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defensive routines. In Pettigrew, A. M. (Ed.), Management of strategic change (pp. 342-351).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Bridging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The case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firm. American Psychologist, 42(5), 456-463.

A leadership dilemma: Skilled incompetenc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1(1), 4-11.

1986
Skilled incompete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4(5), 74-79.

1985
Strategy, change and defense routines. Boston, MA: Pitman Publishing Inc.

Action scie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tnam, R., & Smith, D.).

Making knowledge more relevant to practice: Maps for action. In E. E. Lawler III, A. M. Mohrman, Jr., S. A. Mohrman, G. E. Ledford, Jr., T. G. Cummings, & Associates (Eds.), Doing research that is useful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pp. 79-10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4(5), 30-50.

1983
Action science and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9(2), 115-135.

Useable knowledge for double-loop problems. In Kilmann, et al. (Eds.), Producing useful knowledge for organizations: Volumes I and II (pp. 377-394). New York: Praeger.

1982
Reasoning, learning, and acti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Research as action: Useable knowledge for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In N. Nicholson & T. D. Wall (Ed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197-211). London: Academic Press Ltd.

The executive mind and double-loop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1(2), 5-22.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rigorous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volume 5, number 4, page 374-375.

1981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esign settings. In W. Porter & M. Kilbridge (Eds.),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tudy (pp. 551-660). New York: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1980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rigorous research.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case method: Experiences in a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2), 291-298.

Making the undiscussable and its undiscussability discussab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3), 205-213.

1979
Reflecting on laboratory education from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5(3), 296-310.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chon, D. A.)

Ineffective regulating processes. In D. P. Jacobs (Ed.), Regulating business: The search for an optimum (pp. 173-192). San Francisco, C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Is capitalism the culpri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6(4), 20-37.

Media's capacity for self-destruction. Neiman Reports, 31(4), 17-20.

1977
Double-loop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5(5), 115-125.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2), 113-123.

1976
Increasing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Six presidents: Increasing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Wiley.

Problem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industri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151-184). Skokie, IL: Rand McNally.

Single-loop and double-loop models in research on decision mak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3), 363-375.

Theories of action that inhibit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9), 638-654.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3), 29-43.

1975
Dangers in applying results from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4), 469-485.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chon, D. A.)

Behind the front page; organizational self-renewal in a metropolitan newspaper.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Changing communities by changing organizations. In W. Hawley & D. Rogers (E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pp. 337-370).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ersonality vs.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2), 3-17.

Alternative schools: A behavioral analysi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5(4), 429-452.

Conversations with Chris Argyri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1), 45-62.

1973
On organizations of the fu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revisited.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8(2), 141-167.

Some limits of rational man organizational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3(3), 253-267.

The CEO's Behavior: Key to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51(2), 55-64.

1972
The applic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 personal growth laboratories represent an alternative cultur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s, 8(1), 7-28.

1971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he path from XA to YB. New York: McGraw-Hill.

Essay review on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1(4), 550-567.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hallenge to rationality and emotionality. Management Science, 17(6), B275-B292.

1970
Intervention theory and method: A behavioral science view.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69
The incompletenes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Examples from small group, cognitive consistency and attribution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4(10), 893-908.

1968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nd change.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pp. 311-319). New York: MacMillan Co. and The Free Press.

Conditions for competence acquisition and therap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4(2), 147-177.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cientist, 56(4), 344-355.

Issues in evaluation laboratory edu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8(1), 28-40.

Some consequences of separating thoughts from action. Ventures, 8(1), 68-72.

Som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rigorous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0(3), 185-197.

1967
On the future of laboratory edu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2), 153-183.

Today's problems with tomorrow's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1), 31-55.

Do you recognize yourself? Foreign Service Journal, 44(1), 21-26.

How tomorrow's executive will make decisions. Think, 33(6), 18-23.

1966
Interpersonal barriers to decision mak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4(2), 84-97.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organizational milieu,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9(2), 84-98.

1965
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Homewood, IL: R. D. Irwin-Dorsey.

Explorations in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1), 58-83.

Explorations in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I.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3), 255-269.

1964
Integrating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Wiley & Sons.

Being human and being organized. Trans-action, 1(5), 3-6.

T-groups for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2(2), 60-74.

The process of influence and manipulation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al setting. Industrial Medicine and Surgery, 33(12), 899-928.

1963
A brief description of laboratory education. Training Directors, 17(?), 4-8.

A comment on George Odiorne's paper. Training Directors, 17(?), 31-32.

1962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Homewood, IL: Irwin-Dorsey Press.

A new era in personnel relations. Dun's Review, 79(6), 40-41.

Behavior of executiv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in Industrial Relations, Industrial relations Monograph No. 21, Industrial Relations Counselors, Inc., New York.

1961
Explorations in client-consultant relationships. Human Organization, 20(3), 121-133.

Employee apathy and non-involvement: The house that management built. Personnel, 38(4), 8-14.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In L. Petrullo & B. Bass (Eds.), 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pp. 326-35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Individual actualization in complex organization. Mental Hygiene, 44(2), 226-23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under str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8(3), 137-146.

Huma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Yale Scientific Magazine, 34(5), 40-51.

1959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An empirical tes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146-167.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executive development. Advanced Management, 24(12), 8-11.

1958
Creating effective research relationships in an organization. Human Organization, 17(1), 34-40.

Some problems in 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 case study of a bank.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501-520.

The organization: What makes it health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6(6), 107-116.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rec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21(3), 5-10.

1957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s; the conflict between 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 New York: HarperCollins.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Some problems of mutual adjus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24.

1956
Diagnosing human relations in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a hospital.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Labor and Management Center.

Research trends in executive behavior. Advanced Management, 21(3), 6-9.

Some unsolved problems of 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30(1), 20-30.

1955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and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28(1), 1-7.

Top management dilemma: Company needs v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ersonnel, 32(2), 123-134.

1954
Organization of a bank: A study of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fusion process.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Labor and Management Cent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Labor and Management Center. (Bakke, E. W.)

The fusion of an individual with the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3), 267-272.

Leadership pattern in the pla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2(1), 63-70.

Human relations in a ban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2(5), 63-72.

1953
Executive leadership: An appraisal of a manager in ac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An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 and interaction theory.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Labor and Management Center.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xecutives. Personnel Journal, 32(3), 50-55.

Human problems with budg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1(1), 97-110.

1952
Personality fundamentals for administrators: An introduction for the layman. New Haven, CN: Yale University Labor and Management Center.

Diagnosing defenses against the outside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8(3), 1-10.

1951
Impact of budgets on people. New York: Controllership Foundation. (F. Miller).

The member-centered conference as a research method: I. Human Organization, 9(4), 5-14. (Taylor, G.)

The member-centered conference as a research method: II. Human Organization, 10(1), 22-27. (Taylor, G.)

A note on research technique: The flow chart. Human Organization, 10(4), 37-38.

Other Possible Articles
The following articles appear in a bibliography compiled by The Leadership Institute of Seattle but their existence has not been confirmed.

Seeking truth and actionable knowledge: how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hibits both. Philosophica, 1987, volume 40, pages 5-21.

Can research reinvent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1, volume 69, number 2, page 164 (10 pages).

Media and their credibility under scrutiny. Nieman Reports, Winter, 1989, volume 43, number 4, page 31 (3 pages).

Action Science Network ([email protected])

4、action science网站,对行动科学的定义、基本目标、问题类型、行动理论等数据类型等

5wd1(190107)meeting summary

5wd1(190107)小组会议纪要
开会时间:190107-19:20-20:00

1.确认每天小组会议的具体时间安排,5wd2(190108,周二)-5wd5(19011,周五)的小组会议时间自19:30开始,在一个ZOOM会议时间段(40分钟)内结束(段义波、奎子、明迅、升升和张弘时间可以)。
并将当天会议纪要上传至GitHub群组内存档(https://github.com/creativityHub/actionInsight)。
当天ZOOM会议要全程录制,当天会议录制文档上传于(?)。
2.确认项目讨论的工具。
GitHub:于存放文档性资料,包括记录和会议纪要等,存放于https://github.com/creativityHub/actionInsight/issues,新建立一个issue。
ZOTERO群组,用于存放查询收集到的资料,地址 https://www.zotero.org/groups/2272211/creativityhub
微信群,用于当天zoom会议结束时未讨论完的议题,以及日常讨论。
ZOOM,用于小组开会。
3.5wd2(190108)任务分解。
按阳老师提的建议,先找三张表,具体分解为:
学术机构:张弘
学者:段义波
主题:明迅、升升

4.舟舟建议:学术机构、学者及主题相互关联,组员可以互相协作;带着现实问题重刷ch02的寻找学术大牛卡包,将之前学到的知识再次内化。

7wd2IA003结业BP答辩记录

7wd2IA003结业BP答辩记录
1薪酬组范思思
1.1语速适中,表达自信
1.2词云展示效果震撼
1.3故事展示
1.4设置了有趣度
1.5与实际结合
1.6使用了谢归用谢

2.绘本组Berry
2.1声音语速适中,音质自信
2.2专家级分析和阐述,功底深厚
2.3查询梯度收敛,专业
2.4挖掘读书辩论输出模式非常棒
2.5问答阶段对BP领域界定清晰,回答专业自信。
2.6超时

3.自修认知心理学组-小亦
3.1声音柔和,在后半段减弱至需主持人提醒,表达语速有中断。
3.2平铺直叙,反常识点没提,有趣度设置不足
3.3幻灯片母版一直未变
3.4幻灯片开头和结尾设置了(内嵌动画),表现力强但安全度降低

5wd3(190109) search progress

5wd3(190109) search progress
5w-6w大作业关于行动科学的查询
查询采用倒序记录,最新的查询放在最前面,便于查看最新进展。
5wd3-190109   
19.Heidi Grant Halvorson20.在小组zotero里找到习惯养成里的一篇文献,在微软学术里,查询habit formication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search?iq=And(Composite(F.FN%3D%3D'habit')%2CComposite(F.FN%3D%3D'formication'))&q=habit%20formication&filters=&from=0&sort=0
右侧,出现习惯,选择关注
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detail/44670240 
习惯 描述: 习惯(或不习惯)是一种经常重复的行为惯例,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发生。美国心理学杂志(1903)定义了一种“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或多或少固定的思维方式,愿意或通过以前重复的心理体验获得的感觉。” 习惯性行为往往在展示它的人中被忽视,因为一个人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不需要进行自我分析。习惯有时是强制性的。通过习惯形成过程,新行为可以自动化。旧习惯难以打破,新习惯难以形成,因为人类重复的行为模式在神经通路中被印记,但有可能通过重复形成新的习惯。
网站: en.wikipedia.org bing.com
家长学习领域
社会心理学
植物学
心理治疗师
儿童学习领域
习惯(生物学)Phygelius
拇指吮吸Xerochrysum
相关研究领域
坏习惯
精神疾病
直觉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自我控制
冲动
咬指甲
自动化
社会学习理论强迫症(OCD)瘾拖延智商同辈压力认识生理行为成瘾适应行为仿制

热门作者
Bas Verplanken温迪伍德本杰明加德纳詹姆斯YL丁字裤Viswanath Venkatesh辛旭Icej AjzenBarbara J. Knowlton特雷弗罗宾斯Phillippa Lally大卫尼尔简沃德尔KarlFagerströmHenry H. Yin克莱尔吉兰安格雷比尔Hag Henk AartsMoez LimayemGert-Jan de Bruijn伯纳德巴莱因

顶级联盟
伦敦大学学院阿肯色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耶鲁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特罗姆瑟大学

顶级期刊
管理信息系统季刊BMJ食欲美国经济评论神经科学杂志心理学与健康尼古丁和烟草研究科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政治经济学杂志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PLOS ONE令人上瘾的行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欧洲神经科学杂志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杂志计量经济学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

顶级会议
普适计算CHIHICSSDSSAMS_ACICIS说服力相互作用万维网AMCISPACISECISMobileHCIDGRICCICUMCFUZZ-IEEEBBSICINIS外商投资企业    

https://www.acemap.info/search/index?q=Albert+Bandura+   舟舟提到的,空间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就是这些期刊和大牛的叠加,大牛的期刊与领域大牛的叠加。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 
Journal Of 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 
作者: albert Bandura 
年份: 1999 被引用数: 543 期刊: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关键词: social system; self organization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 作者: albert Bandura 年份: 1978 被引用数: 540 期刊: American Psychologist 关键词: social system;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ausal models; human behaviorImitation of film-mediated aggressive models 作者: albert Bandura; Dorothea M Ross; Sheila A Ross 年份: 1963 被引用数: 433 期刊: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三本大牛期刊的挖掘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Injury Prevention Suicide PreventionSocial PsychologyMeta-analysis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CognitionSocial PerceptionSocial RelationSocial EnvironmentPersona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ocial Group 
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优秀作者 
Roy F BaumeisterKathleen D VohsStephen J ReadJean M TwengeArie W KruglanskiConstantine SedikidesCharles S CarverS Alexander HaslamC Raymond KneeK Salomon 

排名前五位的论文论文推荐
1998 HARKing: Hypothesizing After The Results Are Knownhttp://forums.phoenixrising.me/index.php?threads/useful-phrase-harking-hypothesi- Norbert L Kerr2007 The Physiology Of Willpower: Linking Blood Glucose To Self-Control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summary?doi=10.1.1.475.9484- Matthew T Gailliot, Roy F Baumeister2010 Two Decades Of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 Meta-Analysis Of Mortality Salience Researchhttp://psr.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0/01/22/1088868309352321.full.pdf- Brian L Burke, Andy Martens, Erik H Faucher2000 Plan 9 From Cyberspa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ttp://cat.inist.fr/?aModele=afficheN&cpsidt=1374847- Katelyn Y A Mckenna, John A Bargh2000 The Study Of Group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126.9355&rep=rep1&type=- Joseph E Mcgrath, Holly Arrow, Jennifer L Berdahl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热门关键词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Data AnalysisSuicide PreventionInjury PreventionFlowchartVisual Percep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Chart

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优秀作者 M E BittermanJ JG RandC E FerreeLyle E BourneR C GonzalezJames J GibsonM E BittermanBenton J UnderwoodDouglas L Nelson排名前5位的论文论文推荐1971 Statistical Principles In Experimental Designhttp://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mdp.39015002001249- B J Winer1981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http://citeseerx.ist.psu.edu/showciting?cid=1390462- 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http://ci.nii.ac.jp/ncid/BA56270058- Leon Festinger1966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http://books.google.com.mx/books/about/Psychological_Stress_and_the_Coping_Proc.- Richard S Lazarus1979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otionhttp://ci.nii.ac.jp/ncid/BA00367483- Shimon Ullma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https://www.acemap.info/journal?jourID=02B03DB4 

热门关键词Scientific ControlMental ChronometryIndexationStatistical SignificanceGroup DynamicsAttitude Change(选择了态度转变做下一步检索)Social PerceptionRating ScaleCognitive Dissonance 

在这个大牛期刊里,有热度关键词,个人感兴趣的attitude change

另外,优秀作者里,班杜拉排在前几位推荐的优秀论文多是1940-1960年代,历经时代检验。

排在前十位的作者优秀作者 Edward ZiglerRobert R BlakeSeymour B SarasonIrwin G SarasonArnold H BussAlbert BanduraLeonard BerkowitzJane Srygley MoutonAllen L EdwardsArthur R Cohen 

排在前十位的推荐论文论文推荐1953 A Personality Scale Of Manifest Anxietyhttp://doi.apa.org/getdoi.cfm?doi=10.1037/h0056264- Janet A Taylor1960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omitants Of Mood Fluctuation In College Womenhttp://dx.doi.org/10.1037/h0048479- Alden E Wessman, David F Ricks, Mary Mcilvaine Tyl1943 Conflict, Frust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reathttp://doi.apa.org/getdoi.cfm?doi=10.1037/h0054634- A H Maslow1942 Children's Adjustments To A Strange Situationhttp://doi.apa.org/getdoi.cfm?doi=10.1037/h0063573- Mary M Shirley1951 Deviation, Rejection, And Communicationhttp://citeseerx.ist.psu.edu/showciting?cid=833365- Stanley Schachter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http://doi.apa.org/getdoi.cfm?doi=10.1037/h0040968- J Stacy Adams1956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Attitudinal Affecthttp://citeseerx.ist.psu.edu/showciting?cid=785264- Milton J Rosenberg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http://citeseerx.ist.psu.edu/showciting?cid=650621- Morton Deutsch, Harold B Gerard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http://citeseerx.ist.psu.edu/showciting?cid=1130109- Leon Festinger, James M Carlsmith1964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Through Task Enhancement And Effort Expenditurehttp://doi.apa.org/getdoi.cfm?doi=10.1037/h0047151- Karl E Weick  点击推荐关键词,attitude changehttps://www.acemap.info/topic?topicID=20BA760E 

左侧有与attitude change相关的领域推荐,
右侧有发表论文的知识图谱还有优秀作者推荐
优秀论文推荐 点击论文知识图谱https://www.acemap.info/paper-map?topicID=20BA760E   
选择前五位作者 选择地图筛选,论文期刊里选择第一位的期刊会高亮,排位前五位的作者,都在这个期刊发表过论文  选择排名在第二、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期刊 排名前五位的大牛基本没在这三本期刊发表过论文 再选择第五本期刊       

change log

5wd3(190109) zhanghong

5wd3(190109)group meeting summary

5wd3(190109)group meeting summary
5wd3(190109)行动科学小组会议纪要

时间:5wd3(190109)19:30-20:10

小组成员分享各自当天进展及自己遇到的问题。
01.张弘:顺着群组里班杜拉以及习惯养成的文献,在微软学术和Acemap内挖掘。查找了三本关键期刊及相应关键作者和论文。极少数的大牛和大牛期刊是关键聚集区域。
02.义波:思考接下来的BP方向,习惯研究方向。
03.明迅:按主题查找,发现已有比较成熟的网站和梳理好的论文集。
问题
A.是否需要继续扩展,扩展的话如何纳入;
B.现有网站的内容如何梳理,整顿,收缩查询方向
C.我们最终的作业目标是什么?如果定了这个目标的话,目标强,那么方便取舍。
04.义波:之前看过阳老师很多文章,但是不够条理,在实际执行时容易卡壳,就想多了解导致卡壳的原因。
05.明迅:与义波类似,因此想能否有对应的行动清单,并找到背后的理论和原理依据,在行动卡壳时可以找到阻碍点,并消除。
06.升升:聚焦习惯养成,查询文献。
引入变量分析框架,与神经通路有关,与关键习惯有关,与日常决策行为有关,与自动化行动有关。
目标-习惯的关系,结果导向;意志力-自我控制;习惯与成瘾的关系;拖延-完美主义影响;行为成瘾(奖励回路);习惯-多巴胺,留下印记;应用行为分析-胡萝卜加大棒的条件反射行为;认知行为疗法等。
07.舟舟:
A.小组成员共同推进很好;
B.前期组员们收集的资料,要及时沉淀。可以按照BP的方向梳理已有资料。有可能前期要删减的,在后期时或许还会找回来,如果能及时存在GitHub上,对后期会有帮助。
C.不要只看一家之言,要交叉验证,应用元反空交叉验证。
D.对于已经查阅下载到的论文和书籍,可以刻意练习之前学到的知识。可以复现和更好内隐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比如对论文可以采用结构性阅读方法,书籍采用抽样阅读方法。
E.BP应关注有趣度。
08.义波/明迅:
BP的整体进度需要有推进计划时间表,5wd4(190110)小组ZOOM会议讨论BP进度表及分解。

5WD2行动科学研究资料收集-主题

行动科学研究资料收集

根据阳老师09年编写的图书中的一章《积极成长》,提到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促进行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现将资料搜集如下: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论

研究论文:

Deci (1971): External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ritchard, Campbell and Campbell (1977): Evaluation of Deci's Hypothesis

网站:

http://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efficacy)

专业图书: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网站:

https://web.stanford.edu/~kcarmel/CC_BehavChange_Course/readings/Bandura_Selfefficacy_1994.htm)

https://positivepsychologyprogram.com/self-efficacy/

woop

资料

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 Inside the New Science of Motivation 对积极思维的再思考: 新动机科学的内涵,Gabriele Oettingen

权威网站:http://woopmylife.org/woop-1/

心流

资料:

http://positivepsychology.org.uk/living-in-flow

下一步行动:

  1. 除了阳老师推荐,还有没有其他的权威来源或者清单可以查找?
  2. 资料这么多,如何阅读和整理?结业项目的目标如何定义?
ChangLog

第一稿 2019-1-9

踩坑问卷

做BP踩的坑

  1. 请问你参加过几次开智课程?完成了几次BP?
    if 完成BP次数<参加课程次数
  2. 请问你是在哪个环节跟BP say goodbye? ——3*4原则后应该分层
    A 没上完课程 B 选题-不知道做啥 C 选题-想做的太多 D 组队-没找到小伙伴 E 组队-伙伴们意见不能统一
    F 搜集资料-资料太多淹死了 G 搜集资料-资料太贵买不起 H 搜集资料-资料不知道去哪找,僵住了
    H 展现-找不到展现的点
  3. 请问你踩的坑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执行相关卡片

执行相关

一些关于执行的问题

执行需要消耗意志力,有没有哪些方式可以减少意志力消耗呢1,增强自主性,事情与自己越相关,自我驱动力就越大。2,工具简单,规范简洁。减少工具知识缺乏导致时间预估上的认知偏差,过度紧迫。如果团队协作,推荐github和zotero,github甚至可以主要用到issue。

3,固定时间review进度。

4,多目标管理

放弃某个目标,或者轮流执行。

5,复杂问题

使用防御性思维,把「为什么」切换为「是什么」思维。为什么关注意义,是什么关注细节。6,不轻易言弃

放弃的难度,想象时间成本,自我效能等因素,刚开始你觉得后面大不了放弃,中途你真的能安心放弃吗。

名词卡:意志力

APA定义:We have many common names for willpower: determination, drive, resolve, self-discipline, self-control. But psychologists characterize willpower, or self-control, in more specific ways. According to most psychological scientists, willpower can be defined as:

对于意志力,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名字: 决心,动力,决心,自律,自我控制。 但是心理学家用更具体的方式来描述意志力,或者说自我控制力。 根据大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意志力可以被定义为:

  • 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抵制短期诱惑
  • 克服不必要的想法、感觉或冲动的能力
  • 运用"冷静"的行为认知系统而不是"热情"的情感系统的能力
  • 通过自我有意识地、努力地调节自我
  • 有限资源(大量消耗后自我控制会变差),但是永远不会耗尽(微习惯存在的基础)(存疑!!)

Wiki定义:Self-control, an aspect of inhibitory control, is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one's emotions, thoughts, and behavior in the face of temptations and impulses.[1][2] As an executive function, self-control is a cognitive process that is necessary for regulating one's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2][3]

自我控制是抑制性控制的一个方面,是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1][2]作为一种执行功能,自我控制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调节一个人的行为所必需的。 [2][3]

出处:https://www.apa.org/helpcenter/willpower.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control

行动卡:如何增强意志力

  1. 避免诱惑:眼不见,心不烦。在沃尔特 · 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研究中(在这项研究中,学龄前儿童可以选择是立即吃掉一颗棉花糖,还是等待两颗棉花糖,时间长短不明) ,直接盯着棉花糖看的孩子比闭上眼睛、转过身去或其他分心的孩子更不容易抗拒。

  2. 执行意图:"如果……那么……"。 例如,一个注意自己酒精摄入量的人可能会在聚会前告诉自己,"如果有人请我喝酒,我就会要加柠檬的苏打水。" 提前设定执行意图可以让你在对应情况下立刻做出决定。

  3. 正确的动机:增强动机。马克 · 穆拉文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发现当被告知他们的努力会得到回报,或者他们的努力会有益于他人(比如帮助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方法)时,意志力耗尽的个体坚持进行自我控制任务。 他总结说,高度的积极性可能有助于克服意志力的削弱——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

  4. 有规律地进行自我控制练习:就像肌肉锻炼。Muraven 和他的同事要求志愿者遵循一个为期两周的养生法来跟踪他们的食物摄入量,改善他们的情绪或者改善他们的姿势。 与对照组相比,在后续的实验室测试中,通过进行指定的锻炼来发挥自我控制能力的参与者更不容易受到意志力消耗的影响。 在另一项研究中,他发现,通过避免糖果或经常握手来练习自我控制两周的吸烟者,戒烟的成功率要高于那些完成两周不需要自我控制的常规任务(比如写日记)的对照组。定期运动是很好的自我控制练习。

  5. 提高血糖水平:想吃就吃!意志力消耗与葡萄糖水平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补救方法。 有规律的进食可以保持大脑中的血糖水平,这有助于补充意志力的消耗。 (但是不要让"糖"这个词欺骗了你。 专家说,不含精制糖的健康膳食实际上比甜食更能保持血糖水平平稳。)节食者的目标是在减少卡路里的同时保持意志力,与不吃早餐或午餐相比,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好。

  6. 一次专注于一个目标:养成习惯。来自意志力消耗研究的证据也表明,在新年前夕列出一份决心清单是最糟糕的方法。 一个领域的意志力被耗尽会降低其他领域的意志力,所以一次专注于一个目标更有意义。 换句话说,不要试图戒烟,采取一个健康的饮食和开始一个新的运动计划在同一时间。 一个接一个地实现目标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鲍迈斯特说,一旦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你就不再需要依靠意志力来维持这种行为。 最终,健康的习惯将成为常规,不再需要做任何决定。

    ****************** 以上的论点可信度更高 ******************

  7. 冥想:大脑对经验的反应是难以置信的,而且它实际上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改变的。换句话说,当你练习一种特定的行为时,你正在加强这种行为的神经连接,使它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可能发生。练习焦虑,你就能更好地处理焦虑,大脑中与焦虑相关的区域就会变得更加密集。 练习集中注意力,你会做得更好,你的大脑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冥想对一系列与自我控制有关的技能有着强大的影响:注意、专注、压力管理、冲动控制、自我意识。只有三个小时的冥想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十一个小时的冥想能够使大脑发生明显的变化。

  8. 放松:当你感到压力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接管你。 这是你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经常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系统"。 它能使你的身体对感知到的威胁或压力做出快速反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心率上升,但变异性下降,所以你的心脏停留在一个更高的速度,导致生理感觉的焦虑和愤怒。当你处于一种平静、放松的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就会掌控一切。 这是你神经系统的另一部分,通常被称为"休息和消化系统"。 你会经历一个较低的心率,但是心率变异分析实际上是上升的。 你能够管理压力和控制冲动行为,成功地发挥自我控制,这将使你体验到一种专注和冷静的感觉。

  9. 信念、情绪、态度(学术届目前未统一认识,待进一步研究):内在动机、好心情、基本信念。

    • 伦敦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学院的 Mark Muraven 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那些觉得有必要自我控制的人(比如为了取悦他人)比那些被自己的内心目标和欲望所驱使的人更容易精疲力竭。 当谈到意志力时,那些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可能比那些取悦他人的人更有优势。
    • 一个人对意志力的基本信念可能很重要。 斯坦福大学研究员 Veronika Job 博士和他的同事在2010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认为意志力是有限资源的个体的意志力会被耗尽。 但是那些不相信意志力很容易被耗尽的人在自我控制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耗尽的迹象。 在这项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人员通过要求志愿者填写有微妙偏差的调查问卷来操纵他们对意志力的信念。 那些被引导相信意志力是有限资源的志愿者表现出了自我消耗的迹象,而那些被引导相信意志力不受限制的志愿者没有表现出自制力减弱的迹象。
    • 穆拉文、鲍迈斯特和他们的同事也研究了情绪的影响。 通过喜剧视频和惊喜礼物提升受试者的情绪,他们证明,好心情可以克服一些通常在锻炼自制力后出现的意志力消耗效应。

出处:https://www.apa.org/helpcenter/willpower.aspx

https://positivepsychologyprogram.com/psychology-of-willpower/

What Not Why

原则三:直接解决问题,不浪费时间追究原因

第二序改变的解决方案是处理此时此地的情境;它直接处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重要的是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一味探究过去经验中的成因,只是一种自我设限的“问题解决”方式。

当我们身处复杂系统,问题形成的原因多半是很多综合因素交错综合造成的,浪费时间寻找原因吃力不讨好,解决问题的最直接办法是针对问题本身。

曾跟着一个厉害的普拉提教练学习,他说合格的教练只会看到自己看到的,然后去纠正它。当同学问「我做动作的时候为什么胸椎总是无法下沉?」教练回答说:「告诉自己胸椎下沉」。 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但一旦我们开始追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问题却依旧存在

tips:what not why似乎更适用于解决个人问题,资料很少

Why What
引向局限 看到自己的潜力
激起负面情绪 保持好奇
困在过去 创造未来
受害者心态 成长心态
关注意义 关注事实

出处:http://openmindclub.blog.caixin.com/archives/186118

https://www.thecut.com/2017/05/to-make-better-decisions-ask-yourself-what-not-why.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CzlTBTRgo

坚持与放弃

如何坚持?

  1. 选择使你自然更加坚韧的目标:“进步”目标、自主选择的目标、因目标本质而选择的目标。
  2. 正确总结失败的原因,不要将失败与固定能力挂钩。

放弃的理由:

  1. 每天时间有限,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所以要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放下其他的。——做BP是信分课程中最重要的事。
  2. 代价过大。当我们付不起成功的代价时,放弃一直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我们能为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

成功放弃目标的步骤:

  1. 回答问题,决定放弃的话就干脆利落。
  • “为什么我觉得达成这个目标有困难?什么因素能使我成功?”

    ——可能的选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新的策略、专家的帮助、更强的自制力、更好的计划。

    ——拒绝此选项:我不行,我做不到

  • “我能做到达标所需的行动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得到需要的帮助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需要考虑放弃目标。

  • “做这一切行动是否代价过大?我是否会因此闷闷不乐?是否需要放弃其他重要的目标?”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需要考虑放弃目标。

  1. 找到一个取代的目标。研究显示,当放弃一个目标能引向另一个目标,或跟另一个目标密不可分时,人们会更适应。把不现实的目标换成能带给你使命感和归属感的目标,你才能往前走不回头。

出处:《成功、目标、动机》第12章

升升心路历程

给你的BP英雄之旅开外挂

自我BP分析

升升BP行为障碍:动力不足,无法行动
为什么能够起来嗨:

  • 同侪压力:刚开始我的进度不明显,但是小组会议的时候,大家都查了很多资料,觉得不能拖后腿,所以就很嗨的去查习惯相关的资料了;
  • 微习惯:要求每个人做BP demo的那天,有时间也知道应该去做,就是不想开始,用其他更简单的事情消耗时间,逃避。但是每晚9点的zoom还是准时参加了,在会议中陈述了自己的问题,然后跟随同伴的问题,去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行动以后,就觉得接着做下去也没有什么问题了。

名词卡:意志力

We have many common names for willpower: determination, drive, resolve, self-discipline, self-control. But psychologists characterize willpower, or self-control, in more specific ways. According to most psychological scientists, willpower can be defined as:

对于意志力,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名字: 决心,动力,决心,自律,自我控制。 但是心理学家用更具体的方式来描述意志力,或者说自我控制力。 根据大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意志力可以被定义为:

  • The ability to delay gratification, resisting short-term temptations in order to meet long-term goals. 延迟满足的能力,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抵制短期诱惑
  • The capacity to override an unwanted thought, feeling or impulse. 克服不必要的想法、感觉或冲动的能力
  • The ability to employ a “cool” cognitive system of behavior rather than a “hot” emotional system. 运用"冷静"的行为认知系统而不是"热情"的情感系统的能力
  • Conscious, effortful regulation of the self by the self. 通过自我有意识地、努力地调节自我
  • A limited resource capable of being depleted. 有限资源能够耗尽的有限资源

出处:https://www.apa.org/helpcenter/willpower.aspx

意志力的神经科学理论

The prefrontal cortex (PFC) is the part of our brains, right behind our forehead and eyes that’s responsible for abstract thinking, analyzing thoughts and regulating behavior.

脑前额叶外皮是我们大脑的一部分,就在我们的前额和眼睛后面,负责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和调节行为。

This includes mediating conflicting thoughts, making choices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predicting the outcomes of our choices.

这包括调和矛盾的**,在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以及预测我们选择的结果。

In simple terms, it controls what we pay attention to, what we think about and even how we feel, hence, it controls a lot of what we do.

简而言之,它控制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思考甚至我们的感受,因此,它控制着我们做的很多事情。

The PFC has greatly expanded in size throughout human evolution, which indicates a strong selection pressure in favor of its continued growth and evolution.

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PFC 在体积上有了很大的扩展,这表明强大的选择压力有利于其持续的生长和进化。

In fact, while the brain itself has only increased in size about three-fold over the last five million years, the PFC has increased its size six-fold over this period of time.

事实上,尽管在过去的500万年里,大脑本身的体积只增长了3倍,但 PFC 的体积却在这段时间里增长了6倍。

Studies show that this part of the brain is the last to mature. In other words, its development is not complete until around age 25. Which is likely why otherwise intelligent and sensible teens, engage in high-risk or excessive behaviors, even though they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研究表明,大脑的这一部分是最后发育成熟的。 换句话说,它的发育直到25岁左右才完成。 这就是为什么聪明明智的青少年,会做出高风险或过度的行为,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的潜在后果。

Robert Sapolsky, neurobiologist at Stanford, believes that the main job of the modern PFC is to encourage the brain towards doing the harder thing. Ordering the salad instead of the steak, going to the gym when your friends are at the pub, getting started on that project you’ve been dreaming about lately, when it’s easier to procrastinate.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罗伯特 · 萨波尔斯基认为,现代 PFC 的主要工作是鼓励大脑去做更难的事情。 点沙拉而不是牛排,当你的朋友在酒吧的时候去健身房,开始你最近一直梦想的项目,当它更容易拖延的时候。

The “I will, I won’t and I want powers” that comprise willpower, draw o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FC. The brain region near the upper left sid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 will power”, helping you start and stick with not so fun or stressful tasks.

"我会,我不会,我想要力量"包括意志力,利用 pfc. 的不同部分。靠近左上方的大脑区域负责"我会力量",帮助你开始并坚持完成不那么有趣或压力的任务。

The right side handles the “I won’t power”, refraining you from acting on your every impulse or craving.

右边处理"我不会力量",克制你的行动对你的每一个冲动或渴望。

And the third region which tackles the “I want power”, sits a bit lower in the middle of the PFC, keeping track of your goals and desires. This is the part of your brain that reminds you that you want to live a healthy and full life when everything else in your body is telling you to eat the bacon!

第三个区域处理的是"我想要权力",它位于 PFC 中间稍低的位置,用来跟踪你的目标和欲望。 这是你大脑的一部分,当你身体的其他部分告诉你要吃培根的时候,它提醒你想要过一个健康充实的生活!

https://positivepsychologyprogram.com/psychology-of-willpower/

行动卡:增强意志力的策略

自我控制的策略:

  • 避免诱惑

  • 执行意图

  • 发现当被告知他们的努力会得到回报,或者他们的努力会有益于他人(比如帮助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方法)时,意志力耗尽的个体坚持进行自我控制任务。——研究人员并不认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完全耗尽的。 相反,人们似乎保留了一些意志力,以备将来之需。

    出处:https://www.apa.org/helpcenter/willpower.aspx

增强意志力:

  • 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科学已经表明,我们的大多数选择都是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做出的,完全没有意识到究竟是什么在驱使我们做出这些选择,也没有意识到这些选择对我。 所以,改变任何行为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意识。
  • Meditation 冥想:大脑对经验的反应是难以置信的,而且它实际上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改变的。换句话说,当你练习一种特定的行为时,你正在加强这种行为的神经连接,使它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可能发生。练习焦虑,你就能更好地处理焦虑,大脑中与焦虑相关的区域就会变得更加密集。 练习集中注意力,你会做得更好,你的大脑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冥想对一系列与自我控制有关的技能有着强大的影响:注意、专注、压力管理、冲动控制、自我意识。只有三个小时的冥想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十一个小时的冥想能够使大脑发生明显的变化。
  • 运动:任何能让你置身大自然的体育活动都会增强你的意志力。
  • 想吃就吃:葡萄糖是我们身体能量的燃料。 大脑的正常功能,如思考、学习和记忆完全依赖于它。 发挥我们的意志力需要消耗大量的这种燃料。
  • 放松:当你感到压力的时候,交感神经就会接管你。 这是你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经常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系统"。 它能使你的身体对感知到的威胁或压力做出快速反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心率上升,但变异性下降,所以你的心脏停留在一个更高的速度,导致生理感觉的焦虑和愤怒。当你处于一种平静、放松的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就会掌控一切。 这是你神经系统的另一部分,通常被称为"休息和消化系统"。 你会经历一个较低的心率,但是心率变异分析实际上是上升的。 你能够管理压力和控制冲动行为,成功地发挥自我控制,这将使你体验到一种专注和冷静的感觉。

消弱意志力:

  • 压力

  • 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与动机减少、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有关。 相比之下,自我同情——像对待朋友一样支持和善待自己,尤其是面对失败时——与更大的动力和自我控制相关。

  • 诱惑:当你的大脑处于寻求奖励的模式时,它会释放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当你的身体系统充满多巴胺时,即时满足的吸引力就会被放大,让你更少关心长期后果,更容易受到任何形式的诱惑。

    Stress, self-criticism and temptations are some of the biggest obstacles to willpower. While the power of paying attention is one of your greatest allies.

    压力、自我批评和诱惑是意志力的最大障碍。 注意力的力量是你最大的盟友之一。

    A willpower challenge involves a conflict between two systems: the cognitive system and the impulsive system.

    意志力挑战涉及两个系统之间的冲突: 认知系统和冲动系统。

    Training yourself to notice when you’re making a decision rather than acting on autopilot can be a very effective strategy, while including exercise, healthy eating, meditation and relaxation into your life are sure footed ways of increasing your PFC activation and willpower.

    训练自己注意到什么时候你正在做一个决定,而不是自动驾驶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同时包括锻炼,健康饮食,冥想和放松到你的生活,肯定是增加你的 PFC 激活和意志力的方法。

    The essence is to train your brain to pause before you act.

    其实质就是训练你的大脑在行动之前停下来。

    Another important take away message is how the promise of reward doesn’t necessarily equal satisfaction. Your mind tricks you into believing the object of your desire is what will make you happy.

    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奖励的承诺并不一定等同于满足。 你的大脑欺骗你,让你相信你渴望的东西会让你快乐。

    When in fact, long-term satisfaction is related to your ability to refrain from impulses and act in line with your goals and values.

    事实上,长期的满足感与你抑制冲动的能力以及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行事的能力有关。

https://positivepsychologyprogram.com/psychology-of-willpower/

反常识:anti-动机理论

● 我们是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 非习惯性) 行为的。

● 动力不可靠, 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

● 意志力可靠, 但前提是你没有把它耗尽。

● 引起 意志力损耗的主要因素: 努力程度、感知难度、 消极情绪、 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出处: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

名词卡:微习惯

微 习惯 体系 的 基础 在于“ 微 步骤”, 那些“ 小 得 不可思议 的 一 小步”。微 习惯 体系 的 威力 体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应用、 思维 模式、 固有 正反 馈 循环 机制、 对 自我 效能 感 的 自然 提升, 当然, 还 有把 微 步骤 巧妙 转变 成 一个 习惯 的 方法。利用 微 习惯 做事, 你会 收获 巨大 的 惊喜。 首先,完成你的 微 目标 之后, 你 很可能 会 继续 完成“ 额外 环节”, 这是 因为 我们 本 来就 想 进行 这些 积极 行为, 所以 一旦 开始, 内心 的 抵触 就会 减轻。 第二个 收获 是 惯性。 即使 你 没有 超额完成 微 目标, 你的 行为 也会 慢慢 发 展为 微 习惯。 从这 里 开始, 你会 完成“ 额外 环节” 或 逐步 提升 习惯, 还会 接连不断 地 收获 成功。 一家 银行 可能 因为 规模 太大 而 不至于 失败, 而 微 习惯 是因为 太小 而 不至于 无法 完成, 因此, 你 不会有 机会 体验 未完成 目标 导致 的 常见 消极 情绪, 比如 愧疚 和 挫败 感。 因为 设定 的 目标 能 轻易 实现, 而且 自带 强大 的 螺旋状 激励机制, 微 习惯 能 跻身 少数 可以 切实 保证 每天 成功 的 目标 策略 的 行列。

微 习惯 就是 你 强迫 自己 每天 做 的 微不足道 的 积极 行为。 微 步骤 每次 都能 有效果, 而 习惯 来自 坚持, 所以 它 俩 注定 要在 一起, 这个 爱情 故事 可比《 暮 光 之 城》 好多 了。

微习惯是怎样彻底或有效消除意志力这5大威胁的。

  • 努力程度 :微习惯 需要 非常 少的 实际 努力。 比如, 你 打算 做 一个 俯卧撑, 写 50 字, 阅读 2 页书, 或 完成 其他 非常 简单 的 任务。
  • 感知 难度: 微 习惯 的 本质 决定 它 几乎 不会 让你 在 还没 做 的 时候 就 感到 困难, 这个 重要的 优 点在 你 超额完成 任务 时 更为 显著。一旦 你 开始 做 且 能 随心所欲 地 继续 下去,“ 已经 开始” 带来 的 心理 影响 会 让 感知 难度 明显 降低。
  • 消极情绪:因为 微 习惯 的 目的 是 为人 生 增添 美好 事物, 所以 它 和 消极 情绪 的 关系 不大, 除非 你的 行为 直接 取代 了 一件 让你 开心 的 事情, 比如, 吃 萝卜 本身 不会 损耗 意志力, 可是 和 巧克力 摆在 一起 时 就不 一样 了。 即使 微 习惯 取代 了 一件 令你 开心 的 事情, 你 要做 的 努力 也 太少 了, 少 到 你 根本 不会 感觉到 任何 消极 情绪。 通常 情况下, 你会 用 有益 的 行为 取代 浪费时间 的 行为, 这个 过程 本身 就会 带来 积极 情绪。
  • 主观疲劳:微 习惯 只会 引起 微量 的 主观 疲劳。 主观 疲劳 与 很多 因素 有关, 其中 一个 主要 因素 就是 你 如何 看待 自己 与 目标 之间 的 斗争。 我 发现 如果 我的 目标 很高, 主观 疲劳 就会 更严 重, 这 很 合乎逻辑, 因为 思维 会“ 预 判” 接下 来的 工作, 而且 会 早早 感受 到 压迫。主观 疲劳 无法 彻底 消除, 但是 微 习惯 可以 有效 缓解 主观 疲劳。 一想 到 你的 微 目标, 你就 会 感到 精力充沛, 而且 会有 一种 能量 涌现 的 感觉。 甚 至当 我( 主观 感到) 疲惫不堪 时, 我 仍 感觉 有 足够 精力 阅读 2 页书 或 写 50 字。
  • 血糖水平:微 习惯 和 血糖 相互 独立, 但 因为 微 习惯 策略 是 使用 意志力 能量 的 方法 中 效率 最高 的, 所以 它有 助于 保留 血糖 量。

出处: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

自问自答

  • 重点问题

    解决哪些问题?

    ……

  • 达成目标

    • 整体目标?

    • 阶段目标?

    • 如何缩小范围?

    • 达成什么结果意味着目标完成了?

  • 明确资源

    还需要哪些资源?

    找谁可以申请到相关资源?

有趣度卡片

名词卡:有趣度

印象:所有有趣的命题都涉及表象和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现象学的主题和本体论的主题之间的根本区别。 一个有趣的命题是这样一个命题,它首先阐述了一个关于世界某一特定部分看起来的方式的现象学假设,然后以真理的名义否定了这个现象学假设,也就是说,以一个更加深刻、更加真实、更加本体论的标准的名义。 更确切地说,一个有趣的命题是首先试图揭露其被认可的对应者的本体论主张仅仅是现象学的伪装,然后用它自己对本体论优先性的主张来否定这种现象学的伪装。 简而言之,一个有趣的命题总是否定一个公认的命题。 我所研究的所有有趣的命题都可以很容易地翻译成这样的形式:"看似是 x 的东西实际上是非 x 的"或"被接受为 x 的东西实际上是非 x 的"。

有趣索引 表现 例子
机构 Organization 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现象 斐迪南 · 托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断言,当时所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认为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事实上,这种关系可以围绕两种主要类型来组织(Gemeinschaft 和 Gesellschaft)。
  看似有组织(结构化)的现象实际上是无组织(非结构化)的现象。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Capital)中断言,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进程实际上并不是以那种方式组织的,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组织的。在他撰写本文时,这种经济进程被认为是以一种方式组织的。
成分 Composition 看似混杂的异质现象实际上是由一个单一的元素组成的。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在他的《文集》中断言,儿童、原始人、精神病患者和成年人在人群中的行为,以及梦境、笑话、口误和笔误,这些在他写作时被认为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实际上都是本能驱力的各种表现。
  看似单一的现象实际上是由各种异质因素组成的。 马克斯 ·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断言,当时被认为是铁板一块的分层体系,实际上是由经济阶级、地位威望和政治权力三个独立变量组成的。
抽取 Abstraction 看起来是个体现象,实际上是整体现象。 埃米尔 · 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自杀》(Suicide)一书中断言,自杀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是一个社会的特征。当时,自杀被认为是一种个人行为特征。
  似乎是一个整体现象,实际上是一个个体现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泰晤士报关于战争与死亡的思考》(Thoughts for the Times on War and Death)一书中断言,战争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是一种心理现象。当时,人们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般化 Generalization 似乎只是局部现象,实际上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一书中断言,当时认为只影响资产阶级的思维过程的意识形态限制和扭曲,实际上影响了所有社会阶级。
  看似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局部的现象。 布罗尼斯瓦夫 · 马林诺夫斯基在《野蛮社会的性与压抑》一书中断言,俄狄浦斯情结事实上并非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在他写作时,俄狄浦斯情结被认为是人类的普遍情结。
稳定化 Stabilization 看似稳定不变的现象,实际上是不稳定、会变的现象。 卡尔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言,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组织,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永久性的,事实上即将发生突然而戏剧性的变化。
  看似不稳定、不断变化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现象。 格奥尔格 · 西梅尔(Georg Simmel)在《冲突》(Conflict)一书中断言,任何充满冲突的社会组织,在他写信时被认为处于转型的边缘,实际上可能能够无限期地维持现状(处于稳定的冲突状态)。
功能 Function 看来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 罗伯特 · 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中断言,政治机器实际上是实现社区目标的有效机构。当时,人们认为政治机器在实现社区目标方面效率低下。
  似乎是一种作为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发挥作用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发挥作用的现象。 赫伯特 · 马尔库塞在《压迫性宽容》一书中断言,美国的宽容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阻碍实现自由社会目标的价值观,在他撰文时,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促进自由社会目标的价值观。
评估 Evaluation 看似不好的现象,实际上却是好的现象。 莱恩在《经验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一书中断言,当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件坏事,但实际上是件好事。
  看似好的现象,实际上却是不好的现象。 弗里德 · 里奇 · 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一书中断言,当时他认为基督教道德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却是一件坏事。
相互关系 Co-relation 看起来不相关的(独立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关的(相互依赖的)现象。 奥古斯特 · 霍林谢德在《社会阶层与精神疾病》一书中断言,社会阶层与精神疾病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在他撰写本书时,这两者被认为是不相关的。
  看起来相关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实际上是不相关的(独立的)现象。 埃米尔 · 杜尔凯姆在《自杀》一书中断言,自杀以及诸如精神病态、种族、遗传和气候等其他现象,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相关的,事实上是不相关的。
共存 Co-existence 看似能够共存的现象,实际上是不能共存的现象。 丹尼斯 · 德 · 鲁杰蒙特在《西方世界的爱情》一书中断言,爱情和婚姻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相容的,但实际上是不相容的。
  看似不能共存的现象,实际上是可以共存的现象。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强迫性神经症案例笔记》(Notes on a Case of obsessive Neurosis)中断言,爱与恨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不相容的,但事实上是相容的(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
共同变异 Co-variation 现象之间似乎是积极的共变,实际上是现象之间的消极共变。 大卫 · 卡普洛维茨在《穷人支付更多》一书中断言,许多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在他写信时被认为会在较低收入水平下减少,但实际上在较低收入水平下会增加。
  现象之间看似消极的共变,实际上是现象之间积极的共变。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在《旧政权和法国大革命》中断言,一个社会群体渴望革命,当时他写信时认为革命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事实上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反对派 Opposition 看似相似(几乎相同)的现象实际上是相反的现象。 马素·麦克鲁汉在《理解媒体》中断言,广播和电视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类似的媒体,但实际上是相反的媒体(一种是热媒体,另一种是冷媒体)。
  看似相反的现象实际上是相似的(几乎相同的)现象。 埃里克 · 霍夫在《狂热份子》断言,那些加入相反的社会运动的人的心理动机实际上是相似的。
因果关系 Causation 似乎是因果关系中的独立现象(变量)实际上是因变现象(变量)。 霍华德 · 贝克尔在《局外人》中断言,一些个人的特殊行为,在他写作时被认为是导致其他人给他们贴上异常者的标签,实际上是由其他人给他们贴上异常者的标签而引起的。
  似乎是因果关系中的因果现象(变量)实际上是独立现象(变量)。 马克斯 ·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断言,一个社会的宗教事实上决定了社会的经济,他当时写信时认为这个社会的宗教是由社会的经济决定的。

对立面:无趣的命题

首先,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否认他们假设的某些方面,而是肯定他们假设的某些方面,那么听众就会认为这个命题是无趣的 实际上,这个命题是在告诉它的听众: 看起来是这样,实际上是这样。 你一直以为是真的,其实是真的。 现象学是本体论。 听众对这类主张的反应是:"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否认或肯定他们的假设根据的某些方面,而是根本不涉及这个假设根据的任何方面,那么听众就会认为这个命题是无趣的。 (例如:"爱斯基摩人比犹太人更有可能... ...")实际上,这个命题是在告诉它的听众: 真正的真理与你一直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没有联系。 现象学与本体论无关。 听众对这类主张的反应是:"这是无关紧要的!"

第三,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否定他们的假设根据的某些方面,而是否定整个假设根据,那么听众就会认为这个命题是无趣的。 (例如:"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影响。") 实际上,这个命题是在告诉它的听众: 所有看起来是这样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你一直以为是真的东西其实都是假的。 现象学与本体论完全背道而驰。 听众对这类主张的反应会是:"这太荒谬了!"

出处: Murray S. Davis --That's Interesting!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 http://pages.stern.nyu.edu/~wstarbuc/Writing/Interesting.htm

7wd1190121结业BP答辩记录

7wd1190121结业BP答辩记录
1.战略组
1.1声音高低语速适度
1.2后续开放参与设计
1.3答辩时小米案例回答不及时

2.计算认知科学
2.1声音高低和语速适度
2.2展示708页文献时可以较快找到
2.3开始时幻灯片卡顿,不知(未加确认,组员未及时提醒)

3.懒人投资
3.1严重超时,接近60分钟,全部展示片共45页。
3.2题目有趣度极高
3.3声音略快,紧张
3.4唯一一个小组,在展示前5小时,开始在群里与大家互动,放几张片子。
3.5路演过程中,与主持人有一次确认片子和声音是否正常。

IA结业BP的踩坑/填坑问卷

IA结业BP的踩坑/填坑问卷
1、选择课题方向及组队(或参加已组好的队)是否花费了过多时间?
2.是否有收集信息发散,无法及时收敛的现象。
3.对课程里提到的个人和团队协作工具,甚至科学上网等,多数不会使用,听不懂同学们谈论这些工具时,像是听天书。
4.小组在前进过程中出现争议怎么办?
5.找了很多资料,却始终不知如何输出(或输出很少)怎么办?

2019-1-17明迅心路历程

2019-1-17 行动科学结业作业心路历程

最开始报名行动科学的结业作业,是希望解决个人成长领域的一个痛点:行动力不足。

比如制定的锻炼计划,坚持一两周后,就无法持续去做了。看到别人介绍早起带来的变化和好处,也兴冲冲的决定早起,可是早上定了6点钟的闹铃,持续了2天,第三天就又继续呼呼睡去。

类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多了,便想着要解决行动力的问题,看到行动科学研究小组的召集帖子,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最开始的预期是在队长的带领下,和组员一起协作,完成开智的结业作业,同时自己个人的副产品是形成一个行动清单,促进个人效能的提升。

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遇到过以下几个问题:

1. 目标不清晰具体

在最开始的两次会议当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面对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阅读,哪些应该重点阅读,哪些是要舍弃的。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我们自己对于作业的形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定义不清楚。

我们大概讨论过的方案包括,行动科学全局认识,习惯等课题;一天晚上开会,掬元教练来参加,针对选题的问题,提到了缩小边界的问题,大家在这次会议上达成了要将《如何完成结业大作业》作为选题方向,主要解决开智信分学员结业作业完成难度大问题,我们希望能形成一个完成结业作业的行动手册,可以成为后来的学员做结业作业的参考依据。

当这个方向确定下来后,我们明显能感觉到情绪上有一定的兴奋度,大家觉得有了方向。所以制定一个具体清晰,并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的目标能够促进人的行动力。

这个在《成功,动机与目标》有讲到,要想清楚目标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在《改变》这本书里,也有提到促进改变的四个步骤,要清楚并且具体的界定问题。

2. 缺乏行动方案

然而接下来的行动依然遇到困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在一天晚上开会的时候,我们制定出了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并每个人做了一定的分工,每个人按照任务的分类查找相应的理论支持。

这个工作完成后,大家在第二天分享了自己找到的理论,但是接下来依然遇到问题,就是行动的方向问题,大家到底应该做什么事。

思考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两点:

  1. 个人学术专业储备上的知识不够,对于开展行动缺乏全局性的认识,无法形成BP作业的逻辑框架,只能边摸索边行动;
  2. 时间非常有限,每个人之间的行动无法协同起来形成合力。

Chang Log

2019-1-17 初稿

习惯

习惯

一种有规律地重复的日常行为,往往在潜意识中发生。暗示、行为、奖励构成习惯。暗示是触发器,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实际习惯,奖励是神经反应,一种积极的感觉。

——wiki-habit

作为自变量,它会影响哪些东西?

  1. 神经通路。人类重复的行为模式会在神经通路上留下印记。
  2. 关键习惯,会影响其他习惯的形成。
  3. 日常决策或者行为。当某个暗示出现时,习惯的行为自动出现。所以习惯形成和消费的研究非常多。

作为因变量,它因为哪些东西而变化(例如:社会科学作为更底层的学科,对行动科学的整体研究思路会有很大影响)

  1. 行为。有意识的重复行为,直到产生新的稳定的神经通路。
  2. 暗示。暗示是触发器。基底神经节似乎记得触发一个习惯的上下文(情景)。
  3. 目标。最初可能由目标引发,随着时间推移,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习惯会自动化。目标最初以结果为导向(行为预测)来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后,跟执行该行为的情景(暗示)的联系更加强烈,而不是预测某结果再产生某行为。
  4. 意志力。高度的自我控制力会影响习惯的形成。区分习惯与成瘾的关键因素是意志力。如果可以很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是习惯,反之是成瘾。
  5. 情绪。神经性习惯,是情绪状态的症状,通常基于焦虑、不安全感、自卑、紧张。
  6. 完美主义。拖延。

VS 行为成瘾 Behavioral addiction ——Behavioral_addiction

行为成瘾和药物成瘾与奖赏系统的同一套神经适应有关。涉及fosb 的基因转录因子。行为成瘾又被称为自然奖励。

2011年8月,美国成瘾医学协会(ASAM)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从大脑变化的角度定义所有成瘾。 成瘾是大脑奖励、动机、记忆和相关回路的一种主要的慢性疾病。我们都有大脑奖励回路,比如食物和性奖励。 事实上,这是一种生存机制。 在一个健康的大脑中,这些奖励有“满意”或“足够”的反馈机制。对于成瘾者来说,神经回路功能失调,以至于传递给个体的信息变成了"更多",从而导致通过使用物质和行为对奖励和 / 或解脱的病态追求。 所以,任何上瘾的人都很容易对食物和性上瘾。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用于治疗行为成瘾的最常见的心理疗法,它侧重于识别触发强迫行为的模式,并改变生活方式以促进更健康的行为。

成瘾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基于药物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基于奖励的学习过程。 大脑的几个结构在行为成瘾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皮层下结构形成了大脑区域,称为奖赏系统。 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杏仁核,涉及情感意义和相关学习的大脑机构。 研究表明,来自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促进对特定行为的动机性或学习性联想。 多巴胺神经元在许多后天行为的学习和维持中发挥作用。 针对帕金森氏症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多巴胺立即行动背后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多巴胺最常见的机制是在某些行为出现时产生成瘾特性。 多巴胺奖赏系统有三个阶段: 多巴胺的爆发,行为的触发,以及对行为的进一步影响。 一旦电子信号,可能通过行为,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出元素的"爆发火焰",刺激沿着快速传输通路的区域。 这种行为反应使纹状体神经元永久化,以进一步发送刺激。 通过微透析和脑成像技术评估细胞外多巴胺浓度,可以监测多巴胺神经元的快速放电。 这种监视可以导致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一段时间内触发的多重性。 一旦这种行为被触发,就很难摆脱多巴胺奖励系统。

VS 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改变技术指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采用的行为改变程序。 基于方法论行为主义,[1]通过假定后果对显性行为进行修正,包括人为的正负强化偶然性以增加理想行为,或者通过正负惩罚和 / 或消灭来减少有问题的行为。 2[4]对于治疗恐惧症,习惯化和惩罚是泛滥的基本原则,泛滥是脱敏的一个亚类。行为改变技术引用B.f.Skinner 的观点。胡萝卜加大棒。"应用行为分析"这个名称已经取代了行为改变技术分析。Aba 是一门致力于开发程序的应用科学,它将产生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 它不同于侧重于基础实验研究的行为实验分析,但它使用的原则是由这类研究,特别是操作制约和经典条件反射发展起来的。 行为分析采用激进行为主义的观点,把**、情感和其他隐性活动看作是受制于与显性反应相同规则的行为。 这代表了一种从方法论行为主义的转变,这种行为主义将改变行为的程序限制在公开的行为上,并且是行为改变技术的概念基础。

VS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_behavioral_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专注于挑战和改变无益的认知扭曲(例如**、信念和态度)和行为,改善情绪调节,以及针对当前问题的个人应对策略的发展。 最初,它被设计用来治疗抑郁症,但是它的应用已经扩大到包括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包括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产物。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治疗形式,意味着它被用来治疗与诊断出的精神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 治疗师的角色是协助病人寻找和实践有效的策略,以解决已确定的目标和减少症状的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思维扭曲和不适应行为在心理障碍的发展和维持中发挥作用,并且通过教授新的信息处理技能和应对机制,可以减少症状和相关的痛苦。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不是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将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决定什么可以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看作有六个阶段:

  1. Assessment o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估;
  2. Reconceptualization; 概念化;
  3. Skills acquisition; 学习技能;
  4. Skills conso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training; 技能巩固和行为培训;
  5. Generalization and maintenance; 一般化?及维持;
  6. Post-treatment assessment follow-up. 治疗后评估后续行动

这些步骤基于 Kanfer 和 Saslow 创建的系统。 [18]在确定需要改变的行为之后,无论这些行为是过度的还是不足的,以及治疗已经发生,心理学家必须确定干预是否成功。 例如,"如果目标是减少行为,那么应该有一个相对于基线的减少。 如果关键行为保持在或高于基线水平,那么干预就失败了。" [18]

评估阶段的步骤包括:

Step 1: Identify critical behaviors 第一步: 确定关键行为

Step 2: Determine whether critical behaviors are excesses or deficits 第二步: 确定关键行为是过度还是不足

Step 3: Evaluate critical behaviors for frequency, duration, or intensity (obtain a baseline) 第三步: 评估关键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获得一个基线)

Step 4: If excess, attempt to decrease frequency, duration, or intensity of behaviors; if deficits, attempt to increase behaviors. 第四步: 如果过度,尝试减少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 如果不足,尝试增加行为[19]

重新概念化阶段构成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大部分"认知"部分。 霍夫曼总结了现代认知行为疗法。 [20]

VS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拖延就是对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回避。快乐原则可能是造成拖延的原因; 一个人可能更喜欢通过拖延压力很大的任务来避免负面情绪。 随着拖延目标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他们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可能决定更多地拖延,以避免这种压力。 [13]一些心理学家引用这种行为作为一种机制来应对与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有关的焦虑。 皮尔斯 · 斯蒂尔(Piers Steel)在2010年指出,焦虑同样有可能促使人们提早开始工作,而研究拖延症的重点应该是冲动性。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冲动的时候,焦虑才会导致他们拖延。

完美主义是拖延的主要原因,因为追求无法实现的目标(完美)通常会导致失败。 不切实际的期望会摧毁自尊,导致自我否定、自我轻视和普遍的不幸。 为了克服拖延症,必须承认和接受失败的力量,而不是谴责,28停止关注错误和缺陷,并设定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牛人

重要学者 来源
Chris Argyris
john dewey
Kurt Lewin
班杜拉
Étienne Wenger yangzhip zotero
Donald A. Schön 《行动科学》合著者
John Heron 微软学术
Peter Reason wiki cooperative inquiry
Paulo Freire wiki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illiam Barry wiki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approach to action research
Stephen Kemmis Google学术 Action research practice theory
Peter Senge 第五项修炼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